Southern Mongolian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CenterSouthern Mongolian Human Rights Information Center
HomeAbout UsCampaignsSouthern Mongolian WatchChineseJapaneseNewsLInksContact Us

 

< 返回目录 >

巴雅古特:白云鄂博矿区:内蒙古殖民地缩影

           作者: 巴雅古特

           2007-09-28

    1,富饶的“白云鄂博”——名称和来历

白云鄂博原是蒙古语地名,口语叫Bayin-Oboo    <Bayan-Obug-a),意为“富饶的祭祀圣地”,古属蒙古民族北元朝之版图。后来,北元末代可汗林丹汗在对满洲努尔哈赤后金国的抗争中兵败西走,当时住牧于蒙古高原东部兴安岭地区的茂明安部落(Muu-Minggan Ayimaq/qosigu)通过努努尔哈赤“恩准”,于1633年西迁移牧至白云鄂博一带,该地遂属茂明安部。清代,茂明安部改为茂明安旗,成为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之一旗。从此,蒙古旗民成为这个旗地的长驻和常驻原住民,此局一直延续到中华民国末年。

“白云鄂博”这个名可能称始于清初。据说当时茂明安部落第一代扎萨克(Jasaq,执政)车根之叔父固穆巴特(Gumubatu)去世后,属民在白云宝格达(Bayan-Boqda,“富圣”之义)山上为他立堆(Oboo,即鄂博)做祭祀之用,因而有了“白云鄂博”之名。“鄂博”为蒙古语,其本义为“堆”,蒙古“博额教”(即蒙古萨满教)历来立石木堆,用于祭祀。“鄂博”表达蒙古族对山川大自然和对祖先的信仰和敬意,是蒙古族环境保护意识在宗教形式上的表现。

白云鄂博的地下有丰富的矿藏,是上天恩赐于蒙古民族的宝贵财富。蒙古原住民虽然不会利用现代科学来探明矿藏,但是他们的直觉已经意识到了自己家乡的宝藏,故为当地取名为“富饶的圣山”。

 

2,矿产的发现、勘探和开发

时值民国16年(1927),西北科学考察团成员丁道衡(1899-1955)在旅途中首次发现白云鄂博铁矿,稍后于1933年发表其考察报告,于是此千年宝藏被公诸于世。

194910月,共产党中国成立。是年12月,中国重工业部召开第一次全国钢铁工业会议,会上就决定对白云鄂博进行地质勘探。

19505月,中国政府派遣“白云鄂博地质调查队”进行勘探调查。1952年勘探队改名为“241地质队”。

1953年初,根据“241地质队”勘探成果报告,决定在包头建立大型钢铁公司,以利用白云鄂博铁矿资源进行炼铁。

19572月,“包头钢铁公司白云鄂博铁矿(公司)”成立。

19585月,白云鄂博铁矿第一台穿孔机在主矿山顶上正式投入生产。……

时至今日,白云鄂博矿区以其极其丰富的矿产驰名于世界。白云鄂博矿区有铁、铌、锰等175种矿产资源,其中稀土最为显著,其蕴藏量占全世界稀土总储量的77%,堪称世界第一。

白云鄂博铁矿是共产党中国在内蒙古开发的第一个大矿区,它对中国和对内蒙古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矿区为行政区

白云鄂博不仅是矿区,也是行政区。随着矿区人员的不断增多,共产党在本地设立了行政机关。行政单位最初是“办事处”,目前已经发展成为相当于县一级的“白云鄂博矿区”行政单位,今属于内蒙古包头市。

早在19555月,在乌兰察布盟政府下设立基层行政单位“白云脑包(=白云鄂博)办事处”,它相当于“街道办事处”,街道办事处是中国城市最基层的行政单位。

19583月成立“白云鄂博镇”,当年5月,白云鄂博镇划归包头市管辖。8月改称“白云鄂博矿区”,是为县级行政单位。此后行政级别未变。

1993年底,白云鄂博矿区境域南北最长达33公里,东西最宽达18.8公里,总面积达303.14平方公里。其中不包括黑脑包(har-oboo<Qar-a Obug-a)矿25.5平方公里。

区域地带呈带长把的心脏状。

 

4,矿区的人口

1950年以前,蒙古族牧民居住在白云鄂博山下,过游牧生活。他们人数很少,据1950年的人口统计,白云鄂博当地只有113人,他们可能都是蒙古族。

1953年,勘探已经开始,人口增至1520人,此后逐年增多。

1957年至1959年,猛增至18010人。

1960年人口达到28602人,一年就猛增一万多人,创历史最高峰。这样大的人口变动,没有成规模有计划的集体移民是不可能出现的。

1961-1962年,过密人口一部分外迁,减少了近15000人。其后,1980年代初也曾出现过人口下降现象。但总的趋势是矿区人口逐年增多。

1990年,中国进行第四次人口普查。据其较准确的统计,矿区总人口为22735人。其中汉族人口20886人,占总人口的91.86%。其他民族,包括蒙古族、满族等10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为1849人,其中蒙古族人口939人,占总人口的4.1%。蒙古族成为名副其实的“少数民族”,而且少得很可怜。

1993年,矿区总人口为21260人(此数字不准确,按1990年统计基数,应增为23223人),6312户。

1993年以后,至今年已经过了14年。期间,矿区人口究竟增至多少,目前笔者尚未获得详细统计资料。总之,人口不会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其所增加的数字也许是很惊人的。

 

5,“内部殖民”的现实注解

何谓殖民?殖民是Colonization,一般辞书对该词的解释是:“某国国民或团体,以永久居留为目的,移居至与本国具有政治从属关系的某地区而对其进行开发和从事经济活动,以及对其移民之事。”

一个三百多平方公里的区域,50多年前一个汉族都没有。经过50多年开发,该地区汉族移民已经超过几万人,他们在当地,不仅进行了大规模的开矿经济活动,而且设立了单独的县级行政区域。对内蒙古而言,这不就是殖民吗?。

当然,白云鄂博目前是在中国境内,中国对内蒙古而言,也许不是外国。而学界有“内部殖民”一说,当共产党以国家开发的名义,向内蒙古蒙古族聚居区域进行大量的集团移民时,“内部殖民”一词在现实中找到了最恰当不过的注解了。而“内部殖民”不见得比“外来殖民”好多少。

1993年,矿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3423万元,工业总产值完成2080万元,工业利税完成466.2万元。而这些数以千万计的金钱财富,对故土天然资源的合法主人蒙古族而言究竟有过多少经济补益呢?

明摆的是, 50年前开始失去天然牧场的当地牧民,50年后不但丝毫没有收益而发家致富,反而进入了“绝对贫困化”状态。近年因风沙和干旱,牧民生活越发走投无路,几乎要到崩溃了。

 

6,白云鄂博的“民族团结”

开矿和汉族的大量移居,在当地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蒙汉民族关系紧张局面。一开始,开发者们也对此采取了比较慎重的措施。

白云宝格达山上的祭祀圣地——鄂博,正好在白云鄂博的主矿区内,当局决定迁移鄂博。

19536月,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把主矿山白云宝格达上的鄂博和鄂博所内藏的盔甲迁移到离该山东南20余公里处的“白云查干”(Bayan-Cagan,白富山)山上。

虽然这种宗教活动也需要经过政务院(今国务院)民委和内蒙古党委的特别批准,但它毕竟还是尊重了蒙古族的宗教信仰,没有采取胡来蛮干。

19555月,成立白云脑包办事处时,当时的乌盟副盟长特布信(192-)兼任办事处主任,地质队党委书记徐嘉楷兼副主任,巴彦都荣(Bayan-Duvreng1919-1991)任副主任。此后,后者历任白云鄂博矿区区长、书记等职。他代表蒙古族,为开发者作了不少工作,他骑马走遍牧民蒙古包,消除牧民及上层人士对开发宝山的种种顾虑。

上述是共产党早期所采取的较温和的“民族团结”政策。

但是后来就不一样了。

1968年“文革”中,为共产党开矿做出汗马功劳的巴彦都荣被打成了“乌兰夫在白云鄂博的黑干将”“民族分裂分子”“内人党党魁”,受到极大的侮辱和苦难。1978年他得到平反,1979年继任党委书记,1983年离休,199172岁去世。

 

7,从典型到普遍

白云鄂博矿区是内蒙古殖民地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很大的典型意义。类似白云鄂博的殖民地有1980年代开发的属于通辽市的霍林河煤矿和在煤矿基础上割据而成的霍林河市。这个市也是县级行政单位。霍林河市后来居上,其移民人数和迁入规模早超过白云鄂博矿区了。

近年来,内蒙古出现开矿热,千百个“白云鄂博矿区”在遍地开花。这些矿区正在制造大规模的环境灾难,并把内蒙古的土地全面改造成殖民地化。

主要参考书:(高力套等编)《白云鄂博矿区志》远方出版社,1998年,呼和浩特。(主要参考了该书“概述、大事记、人口和民族团结”等部分章节)

 

< 返回目录 >

 

 
From Yeke-juu League to Ordos Municipality: settler colonialism and alter/native urbanization in Inner Mongolia

Close to Eden (Urga): France, Soviet Union, directed by Nikita Mikhilkov

Beyond Great WallsBeyond Great Walls: Environment, Identity, and Development on the Chinese Grasslands of Inner Mongolia

The Mongols at China's EdgeThe Mongols at China's Edge: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of National Unity

China's Pastoral RegionChina's Pastoral Region: Sheep and Wool, Minority Nationalities, Rangeland Degrad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hanging Inner MongoliaChanging Inner Mongolia: Pastoral Mongolian Society and the Chinese State (Oxford Studies in Social and Cultural Anthropology)

Grasslands and Grassland Science in Northern ChinaGrasslands and Grassland Science in Northern China: A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Scholarly Communication With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Ordos Plateau of ChinaThe Ordos Plateau of China: An Endangered Environment (Unu Studies on Critical Environmental Regions)
 ©2002 SMHRIC. All rights reserved. Home | About Us | Campaigns | Southern Mongolian Watch | News | Links | Contact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