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的阿拉善盟,面积达27万平方公里,境内大部分是沙漠、戈壁和荒漠,是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为了改善生态环境,阿拉善盟实施“集中紧缩”的战略,将生态环境恶化地区的牧民搬迁到适合于进行现代化养畜的平原、有水地区,以扼制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营造生态屏障。目前,内蒙古阿拉善盟已先后从贺兰山、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等生态恶劣地区迁出“生态难民”4万多人,移民在平原地区种植粮食、饲料和经济作物,由贫困走向富裕、由落后走向现代。
右图:位于阿拉善巴润别列镇的移民新村,这里的移民告别了过去破烂的土房和蒙古包,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居。下图:移民们在农闲、牧闲时自编自演秦腔小戏。右下:位于阿拉善南部栾井滩农牧业开发区的移民小镇嘉尔嘎拉赛汗镇已经颇具规模。
新华社记者 李欣 摄 |
|
|
|
雪色不掩贺兰春
新华网阿拉善3月6日电(记者 姜在忠 柴海亮
殷耀)日丽风和,草木萌绿。初春3月,禁牧3年之后的贺兰山虽然尚未完全剥去雪色斑驳的冬装,但我们仍深深感觉到春天悄然而至的气息。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东南缘。我们踏雪走进山门不久,便见一片青海云杉林,清绿怡人。它是贺兰山的主要树种,也是我们此行在有沙尘源之称的阿拉善见到的第一片绿色。越往山里走,雪色越浓,云杉林越大,枯草、灌木越多,且开始绿意盈盈。更令人惊奇的是,路两侧的雪地上,还时见动物的脚印,有蹄印,有爪印。一路随行的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马振山指着不同的脚印告诉我们,这是岩羊的,蓝马鸡的,那是马鹿的……但我们始终和它们未能谋面,只是行至半山腰,间或听见蓝马鸡呱呱的叫声,算是对来客的问候。站在山腰间,举目四望,林海茫茫,阳光明媚。偶有山风拂面,湿而暖,令人十分惬意。马局长不胜感慨地说:“今年,贺兰山的春天好像来得早了,要是前些年,到3月下旬还不一定有这种春天的感觉。”
贺兰山是我国西部地区的一个主要生态屏障。它是内蒙古阿拉善高原的水源涵养山,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生态防护山。但是,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长期的靠山吃山,到上世纪末,已有数万人沿山耕牧,几十万只山羊放养山中,它们如同高效率的收割机,既吃草又吃树木的嫩枝叶,使山间草地得不到休养生息,树木长不大。再加之人为的滥伐、滥垦,使得这里林稀草敝,鸟飞兽藏,水土流失严重。年近五旬的马局长告诉我们,他小的时候,这里曾有40多条清水长流的涧溪,3年之前基本全部断流,而且由于植被差,雨季常山洪泛滥,曾有山民居然被洪水卷走。
1999年7月,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政府为了恢复贺兰山业已恶化的生态,在已设立自然保护区之后,又推出重大举措:全山退耕、禁牧、实施生态移民。
|
|
从贺兰山迁移出的牧民哈斯在维修农机具,为即将到来的春耕做准备。他搬迁到阿拉善南部的栾井滩后从事农业生产,种植苜蓿等饲草料,销售给牧业户,收入远远超过过去的牧业收入。 |
从腾格里沙漠自愿移民到栾井滩农牧业开发区的牧民王双合从去年开始从事大棚蔬菜生产,3亩大棚年收入超过万元。 |
|